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2017-01-15
编辑: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瑞鹤仙·鸣琴


悄然栖秀木。

卧踞月光浸,移情霄所。

心辞予归客。

再识寻良眷,佳音嘹淼。

迁时岁过。

邀此去,唯回高落。

近凋零,豁见峻崖,常寄薪丛岩角。


寰遥。

烛红咸聚,摘檐铃响,语化逢拙。

霞遇梦绝。

访隐士,奔高阙。

向闲亭歇脚,由风急歇,唯肯进趣漫踱。

栈恬年,陪老松峰,似在似没。
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嵇康作《琴赋》曰:“众器之中,琴德最优。”琴音的松沉旷远,能让人雪躁静心、和平泰然。

南云琴庐,为琴之传承而生,现已走过了充满美好回味的第三个年头——2016年,我们这个琴学园地又迎来了22名新同学带着对琴学的希翼入门习琴。如今,近90位新老学友们在这里,一个富有浓郁传统文化况味的环境中,以琴会友,相识相知,同乐琴事、共浴清音。


二〇一六,丙申年。


这一年,琴意浓。南云老师不仅悉心教授琴学,还组织学友们举办了四次师生雅集活动。每次雅集,总让人心有无尽怀恋。南云琴庐成立之初心是以古琴为载体,来弘扬内涵无限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,今年更加专注于延展:春来,我们走进弘医堂通过『春风妙』雅集体味了中医药的神奇;夏至,我们入校园,同人民大学佩兰社举办『碧荷清』雅集走进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;秋起,我们于人大附中,举办『秋意浓』雅集在基础教育的殿堂同祖国的未来品论古琴的博大;冬寒,我们相聚在镜湖艺术空间,共同演绎『寒香沁』雅集,结缘中华武术之太极拳,感受乐与武、动与静的结合之美。一首首琴曲尽显琴之雅、乐之韵,不但使现场的观众们陶醉于静美之中,体味琴意浓浓,更为弘扬古琴文化传播尽了一份绵薄之力。

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这一年,心意浓。居住北京东西南北城的、远在国内各省的、还有域外各国的师兄弟们经常缘聚琴庐,刻苦习琴。琴是纽带,将爱琴之人紧紧联系在一起。大家自发组织练习小组,学习气氛浓厚,馆内时时琴声悠扬,或合奏、或独奏;或热烈讨论、或切磋技艺。气氛之亲恰,场面之温馨令人留恋,不舍离开。琴庐的布置静清恬淡,处处匠心,难过之冬日,也可室外翠竹覆雪,庐内红梅吐芳。一盏清茶,犹如一叶静舟,划离喧闹;一缕清音,犹如一泓碧泉,涤尽浮华,宁静从容之感油然而生。琴境之造,心意浓浓。令此生可徜徉于传统文化之园地里而愈加充实美好。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这一年,缘意浓。古琴与昆曲不期而遇,乐自心生。由中国戏曲学院编写的昆曲《断肠辞》邀请南云老师为其配乐。昆曲和古琴,一个声腔,一个线韵,一个用嗓,一个用弦,同频相融。古琴和昆曲,都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,盛于文人不断追求的高雅,开花于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古琴、昆曲皆是文人的生活,是文人的艺术创作,两者都追寻记录了中华民族曾经的生活和追求,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积淀。他们同属文人的高雅艺术,同源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同样代表中国古典文化之风范。二者相和相应,缘意浓浓,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。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这一年,友意浓。以琴会友,兴之所至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因琴相会,不断有新老朋友在琴庐驻足流连。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朱育贤老师,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老师,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、古琴教育家龚一先生,著名主持人杨澜女士,中国书店出版社琴学编辑室主任陈逸墨先生,古琴活动家陶艺先生,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戈弘先生,著名作家阿诚先生,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、古琴教育家吴文光先生、王耀珠女士贤伉俪,台湾自慢堂创始人边正先生、陈若榛女士,企业家章晨先生,各地琴人,文化部宋司长一行,日本著名陶艺家市川孝先生,中尾郁夫先生、中村丰实先生一行,中国艺术研究院林晨女士,表演艺术家张青女士及巴拿马友人,弘医堂李建国先生,台湾陶艺家美子女士等到访琴庐,琴起之处,兴之所至,留下了术业专攻、友意浓浓的精彩瞬间。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
如今的南云琴庐,鸿儒络绎,无约偶会,渊默欢喜。

南云琴庐 | 回顾二〇一六

丙申刚过,丁酉将来。吾心欢愉,满怀期待,期待南云琴庐更多的出新,期待学友们更大的进步,更期待众多的好友因琴而聚,同乐琴事,共浴清音。

Copyright ©2017 北京陋室文化艺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