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2017-06-06
编辑:

古琴的断纹,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,也是众多中国乐器中唯有古琴独有的特征。古琴的断纹是由于琴的木质伸缩、漆灰质地老化的程度不同,经年累月而形成的。北宋以来,琴人对此极为重视,甚至有了断纹论代的说法,通过古琴的继纹来鉴别古琴的年代。


  由于年代、木质和漆胎材质的差异,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材质的琴,古琴断纹的形状也不相同。有蛇腹断、细纹断、牛毛断、流水断、龟背断、冰裂断、梅花断等。断纹的状态也与年代密切相关。大抵说来,唐琴是以细密而间杂其它断纹的小蛇腹断居多,宋、明琴则以行距较宽的大蛇腹断为典型标志。牛毛断、流水断等细密的断纹则在两宋、元、明各代琴上均会出现。断纹突起如虺,在棕褐色表漆上泛起一层黄色锈斑,多见于唐宋琴上。一般说来,往往是先有大断纹,然后才在大断纹的周围出现细如牛毛状的小断纹。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赵希鹄《洞天清录》云:"古琴以断纹为证,不历五百年不断,愈久则断愈多。然断有数等,有蛇腹断,有纹横截琴面,相去一寸或二寸。有细纹断,如发千百条。有梅花断,其纹如梅花头,非千百载不能有真断纹如剑锋。"(杨宗稷《琴学丛书·琴粹·古琴考》)郑珉中解释说:"所谓愈久则断纹愈多,则是指出遍长断纹之后,断纹之间继续出现的细小断纹。并以大圣遗音琴为例予以说明:"从大圣遗音琴的断纹上,可以清楚看出这大小两种断纹的确不是在相近的时间内产生出来的。长断纹是最初形成的,是随着木材的伸缩而断裂的,一般是翘起如'剑锋',有的已微露漆灰胎……。细小断纹,则是在长断纹出现以后陆续发生的,是随着漆质的继续老化而产生的。"通过大小断纹,也能够大致判断出它的年代。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一张传世的古琴,往往有几种形状的断纹相间,如龟背断中杂以牛毛断,偶尔还会有梅花断。或大蛇腹之间杂以小蛇腹、流水断等等,故其琴面极为漂亮,深为琴家和收藏家所珍爱。一些传世的唐琴,其断纹之美妙佳丽,其漆色的温润雅致,宛似出自鬼斧神工。见到它的,无论好之者还是非好之者,没有不爱慕的,皆不忍释手。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"大圣遗音"琴为蛇腹断间细牛毛断,"飞泉"琴为蛇腹断间冰裂断纹。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唐"枯木龙吟"琴为小蛇腹间冰纹断,局部杂以牛毛断,十分漂亮。湖南省博物馆藏唐代"独幽"琴则为蛇腹兼牛毛断。山东省博物馆藏唐代"宝袭"琴为小蛇腹断兼流水断。四川省博物馆藏北宋"石涧敲冰"琴,为小蛇腹纹间以龟背纹。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琴之韵 | 断纹之美


古琴的断纹,作为古琴岁月之见证,其时间愈久,则断纹愈多。一般清中期以后的琴,很少有断纹出现。然而,鉴定古琴的年代,虽以断纹为重,但也并不绝对。因为,断纹的出现,和气候、髹漆工艺等均有关系。尤其是古琴的漆胎,一般来说,要是漆胎薄,比较容易起断纹。瓦灰胎比较松脆,比鹿角霜胎和八宝灰胎容易起断纹。因此,假如一张传世古琴是用纯鹿角霜胎,又比较厚的话,那么其琴体的断纹就更显珍贵了。反之,要是用比较薄的瓦灰胎,起断纹后往往易成片剥落,很难修理,故不为琴家所重。


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,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,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,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,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,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,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。有的古琴因有断纹,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“刹音”,影响听觉,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,切勿轻易弃之。

 


Copyright ©2017 北京陋室文化艺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